【民俗风情】门源回族风俗
回族人民热情好客,礼貌待人。回族相见,先互致“色俩目”(阿拉伯语,问好),接着问候对方个人、家庭老小的生活、身体、饮食起居等,以示关切。宾客来访,男主人要出门迎接,请进客房,按辈分就坐,陪客人拉家常;女主人则沏茶倒水后,下厨房将家中最好的食物做好给客人吃。邻里之间,一家有事,大家帮助;谁家做了好食物或来客带来的礼物,也要给邻居家的老人奉送一些。 回族有严格的饮食习惯和禁忌。一般选择“禽食谷、兽食草”,且貌不丑陋、性不贪婪懒惰、蹄分两瓣能反刍的牛、羊、驼、兔、鹿、獐、鸡、鸭、鹅、雁、雀、鱼、虾等为食,并且除水产物外须念“台思米”,断喉宰杀方可食用。狼虫虎豹熊、驴马骡猪狗、狐猫鼠蟒蛇、鹰鹞鸷鲨鲸等与酒、动物之血属禁食之物。早期回回穆斯林喜吃甜食,在中国茶文化影响下,形成了以甜味为特色的饮茶习惯。
【民俗风情】刚察藏族社交习俗
刚察藏族十分重视礼尚往来。亲朋好友来访,无论男女,都会给主人献上丰厚的礼物;主人受礼或,以不少于来访者的礼品回赠。遇有客人送主人一件难得的心爱礼物,主人定以成倍价值的礼物回报,以诚相见,以礼相待。在各种场合,都遵守一定的礼节。牧民见到活佛都要下马,站在路旁,伸出双手,掌心向上。脱帽、躬身。表示礼敬。过去俗人不能坐贵人的上位,牧民不能坐头人的上位。在称呼上也有严格的等级界限,晚辈对长辈称“阿巴”、“阿克”、“阿尕”;长辈对晚辈直呼其名称或称“阿佬”。请头人,活佛吃饭、喝茶用尊称“却格佳余”(请您喝茶),对一般人用“却佳同”(你喝茶)。头人,活佛对牧民说话,牧民门只能连声答应“娄海素”(是),牧民不能对头人、活佛说错话。不能在任何家帐附近唱歌或喧闹吵嘴。
在藏家作客或聚会,男女宾客,长老尊卑的坐位有严格界限。以锅灶“塔布夸”为界,男左女右,尊上卑下,不能混淆。藏族牧民在个人交往中忌欺骗,爱诚实,言而有信,凡有诺之事绝不食言。一方欺骗对方,被认为不道德,很可能就此绝交;一方说话不算数,会失去另一方的信任。反之,一方以诚待人,说话算数,办事牢靠的人,在部落里会威望日长,有许多朋友,成为大家共同信任依靠之人。
刚察藏族素有毫克恶毒传统。路过帐房前的行人,无论亲疏远近,汉族回族,主人都热情招呼,盛情款待,毫不吝啬,把客人当亲人,使客人融入家庭生活的氛围。在绝无旅店的大草原上,每个帐房都是客人理想的客居地方。牧民们流传着一名谚语:“孔雀是森林的装饰,客人是帐房的装饰。”客人进帐,端上好茶,拿出炒面、酥油,切上手抓肉,敬上青稞酒,让客人宾至如归。客人临走,送上肉、炒面、酥油,解除远行客人的后顾之忧。
【民俗风情】刚察藏族婚俗
男女相爱欲结婚姻,首先须征得双方家长同意后,方能进行聘婚。若双方父母不同意,刚察藏族还有一种“偷亲”的习俗,能够成全两情相悦者。即两人商定日期,到约定时间,趁夜深人静,男方与同伴拿上女方作新娘穿戴用的婚装,到女方驻地附近,以敲石或击掌为号,叫出女方。女方换上新衣,把原装用哈达捆好,挂在自家帐房杆上,表示自己择婿远嫁,默默向亲人告别,男女双双远走高飞。待第二天黎民,男方家人速让媒人去提亲。双方若商议同意,便按婚俗程序举办婚礼。
这样隆重热闹的婚礼典仪,主要人物之一的“新郎”却没有任何义务,使婚礼成为没有出现新郎的“奇异的婚礼”,新郎乐得忙中偷闲,躲起来休息,有时干脆去放牧牲畜。新娘在花烛之夜,独首空帷之后,跟着舅舅、叔父又返娘家,保留着不落夫家的古老遗风。住娘家时间长短,取决于男家财势,短则一年半载,长则2、3年。新婚伉俪,两地鸳鸯,恩爱夫妻,山河隔挡,他们只有到草原深处去倾吐衷肠,直到新娘回婆家居住。
【民俗风情】刚察藏族丧葬
天葬:若有家人去世,一般在家中停放3—7天,请僧侣为死者诵经超度,选定丧葬吉日并前往葬处择地。用白布条或带子按一定规矩将死者尸体捆绑成两腿曲膝,双手合什,似叩拜模样,用牛托运至葬处,让草原鹰鹫啄食。牧民视鹰鹫为神鸟,尸体被吃的快,吃的净为“升天”,以为死者在世有德,来世光明。
亲属服孝期为49天或一周年。服孝期间,不穿新装,不过节日,不参加娱乐活动,不杀生。男子49天内不理发,一年内帽子翻戴或帽沿向内翻戴;女子49天内不梳头,辫梢子系白布条或白羊毛绳。服孝期间不饮酒,供奉香火不断。服孝满周年,亲属和子女换孝。
【民俗风情】刚察藏族行旅
刚察藏族拥有“草原铁骑”之称的“青海骢”骏马和“高原之舟”之称的牦牛。无论放牧、聚会、探亲,行必乘马,家家备有崭新精致的鞍具。购物买粮,迁帐搬家,离不开牦牛驮物驮粮。为此牧民对乘马,驮牛百般爱护,使他们都长的身健体壮。刚察藏族由长期游牧生活使然,幼习乘马,六七岁即能不备马鞍,跃马挽鬃驶驱,不会乘马者被家人引以为耻。刚察地区马匹多雄健高大,性烈气暴,藏族青年不敢骑烈马,必被部落族人笑话,视为懦夫。所以,惯乘各种马匹,能够驯服烈马,是藏族青年的惯技。
牧民行旅出外,一般是晓行夜宿,只要遇到帐房就可安身。遇有急事,连夜赶路亦是常事。一般乘马一小时驶15公里,一日可连续奔驶10小时,赶150余公里的路程。现在牧民购买摩托车、自行车较普遍,只要道路平坦,就骑摩托车出外。牧民出乡、出县,因有发达的交通条件,亦不用骑马。但翻山越岭,迁帐转移牧场,还是乘马,以便照看牲畜,只是使用乘马的范围大大缩小。
【民俗风情】刚察藏族饮食
“糌粑”:炒面。将青稞炒熟,用手推磨把炒熟的青稞磨成粗粉即是。吃时碗里盛茶水,放酥油、曲拉、炒面。左手抓碗。右手搅拌食之。吃法简单,耐饥力强,便于携带,适于游牧、行旅生活。
“曲拉”:干奶酪。
“酥油”:奶油。
“奶茶”壶或锅里盛水、放茯茶,煎熬至茶色浓,加入牛奶,煮开后饮用。奶茶味香可口,有消食化腻之效。
“酸奶”:鲜牛奶煮熟倒入容器,至奶微温时加酸奶“酵子”后搅匀,保持适当温度数小时后即成。酸奶清凉可口,有解渴、消热、助消化、催眠之效。
“手抓”:以牛羊肉为主。将肉置锅内加盐放水,开锅即捞食,肉熟而不烂,鲜嫩可口。吃时一手抓肉,一手持刀割食,故谓之“手抓”。
“干肉”:将牛、羊肉切成长条形,串挂在低温通风的地方阴干。干肉肉制鲜红,无膻味,存放期长,不易腐霉,携带方便,为牧民的必备食品。
【民俗风情】刚察藏族居住
刚察藏族传统的宅居方式是帐篷。帐篷由用黑牛毛织成的片子缝制而成。一般缝制成长方形两大片,中间用扣环连接起来。扎帐时用10根立柱支撑,藏语称“嘎俞东周”,帐顶用9根牛毛绳交叉牵引至帐外,拴于木撅上,在泳根立柱在外支撑,起杠绳调整作用。帐顶留有长方形天窗作透光排烟之用。前方中间为帐门。帐内正中两柱间垒有一座狭长锅灶,藏语称“塔布夸”,备有羊皮口袋鼓风,两侧各留一小洞,供取暖除灰用。燃料仓上方修有碗柜。灶后中央上方设佛龛,供奉佛像、经典、陈列铜、银质净水碗、酥油灯。地上多铺牛羊毛织成的毡毯,四周排列牛皮箱、牛皮袋、门箱、衣着等。同时,家家备有“人”字形白帆布镶黑边的小帐房,用于临时出远门,走圈放牧。
【民俗风情】刚察藏族服饰
刚察藏族服饰有着简朴、奢华两个方面。平常日子,着装朴素,秋冬之际多穿大羊皮袄,得保暖、耐磨、耐脏之利;夏季多穿“热拉”取凉热适宜,桌装轻巧之便。喜庆吉日,盛装打扮,佩带饰物。一件团华锻面,水癞皮边的“察日”,价值在3500元以上,一身背饰价值在5000元以上,加上脖饰、头饰、手饰,总价值在万元以上,甚至几万元,故刚察的藏族有“家产就在女人身上”之说。
刚察藏族服饰的样式统一为宽大右开襟式。颜色以纯黑、紫青、墨绿、碧蓝、咖啡等色为主。衣着、饰物均造型厚重剽悍,雕镂细致精巧,风格独特。
【民俗风情】祁连蒙古族风俗
服饰:蒙古族男女冬季都习惯穿较宽大的藏式皮袄,但袖口却长而窄,呈马蹄形,领口多半向外翻出,是蒙古族特有的风格,夏季则一般穿长、短袍,女衣不论长短皆为斜襟,腰系红绿绸带。男子脚穿牛皮长筒马靴和藏靴,女穿短腰牛皮靴。蒙古妇女特别讲究头饰,发型从额顶分开,梳成双辫或若干个小辫,装入精制的辫套内,放在前胸,头顶喜戴大串珊瑚、玛瑙、翡翠等,男性喜戴帽、鸭舌帽、狐皮帽;
节日:祁连地区蒙古族过春节,除夕之夜,举家团聚,整夜不寝,初一室外铺毡毯,桌上摆放全羊,由长辈切割,洒酒祭天地。祁连地区蒙古族较大的节日还有“那达慕”大会。
【民俗风情】祁连华热文化
在民间被称为“华热”,即英雄的部落或英雄的地区之意,自称华热嘎绕,即白色的英雄之部。根据地域、语言、习俗等方面来说,华热属于安多藏区(即青海湟水以北的乐都北山、互助、大通、门源等县藏区和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、张掖东部马蹄、皇城区、天祝县及永登、古浪等边缘地带。)
从人口、区域、文化诸方面来说,天祝为华热部落之主体,我县的部分藏区基本上属于华热部落的一小部分。华热部落有悠久的历史和渊源极深的文化,当初,华热藏族是以吐蕃和本地古羌人融合而成,尚有鲜卑族、汉族等血缘关系。华热藏区的群众有其独特的生活习惯,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饮食、宗教、婚嫁、服饰、节日等文化,在我县各少数民族中独树一帜,光彩夺目。